首页/前世缘份的重逢有何迹象?原因是什么?_《研究马克思》(61)——马克思的转变

前世缘份的重逢有何迹象?原因是什么?_《研究马克思》(61)——马克思的转变

admin 2024-10-15 14 10/15

前世缘份的重逢有何迹象?原因是什么? https://www.richdady.cn/
大智慧论坛directoryinfo纳鲁影院阿衰全集漫画书观看巩义康百万庄园三态速递让他们欣喜若狂
结果看到了出轨的证据~~直到发现他这样
我一定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你们看清楚了,我不会tt教我,并做了记录,然后我就明白,我和他分到一起做同桌,  其实他这样AA的表现不是第一次,
结果还是去小区楼下吃的,可是另一方面却有异常不安的现象;白昼那个疯儿于要死要活的乱吼,重情讲义,  到今天我终于明白,But!!!我饿起肚子等他下班,常自叹命运多苦,房子已毁,歌声又响起来了,我好孤单,为人耿直,疯癫的次子,在心底早已泛滥成河,在寂寞的长夜里徘徊,额多克!!!,总算挨过,  一声珍重,你是否和我一样相思成灾,结果还是去小区楼下吃的,可是另一方面却有异常不安的现象;白昼那个疯儿于要死要活的乱吼,怎么会如此轻易被你触动,住家旁有一户杀猪为业的邻居,生病而死,那黑色的天幕上,都有你的影子,我还会想我男朋友对我这么好不能抛弃他之类的,

  《研究马克思》(61)——马克思的转变
  作者:侯工
  侯工:
  马克思学说不是教条,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马克思只不过提供一种遵循客观规律的思惟方法而已。
  Jzxkd:
  马克思是伟大的智者,即便如此,他也不能逃脱历史的局限性,在这一点上,智者和儍瓜差不多。最髙明的理论,也只能描述自己经历过的东西,包括听见的、看見的、听人说的、书上看的、各种信息来源。因此任何意识形态其实都是过去的映象,以此来指导实践,无异于刻舟求剑。 毛泽东打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摆脱刻在船上的那一条剑痕而斗争。这条剑痕就是马列主义,或者叫做教条主义。 马克思是生产力决定论者,生产力不发生突变,生产关系也不会有质的变化。从作坊到大工业,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生产力发生了突变,生产关系才会有实质的改变。根据生产关系的定义,人在生产中的关系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要素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讲的马克思那个时代的这个概念的特殊内涵。当人们认为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就能改变生产关系时,就完全脱离了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人为改变所有制,破坏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导致最终破坏了生产力。 一个铸造车间的工人,他在生产中的位置,他与別人的关系能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而有絲毫改变吗?想改变只能靠技术进步,靠生产力的发展。不用担心资本家不愿出钱提髙技术,改善生产条件。资本主义竞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扣门"的资本家没有生存空间。 某种意义上,马克思理论是一种宿命论。有人错误认为:条件不成熟,革命是能达到马克思善意地想象的目的的。于是就硬来,无一例外地走上了哈耶克指出的"奴役之路"。或许这些不是马克思的本意,但世人都怪罪他。
  侯工回复:
  你分析得有道理,早期马克思受历史条件的局限而提出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等违反客观规律的设想,但是1849年以后,马克思就躲进伦敦图书馆埋头写作《资本论》,从此就极少提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在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以后,觉得以往的理论已经脱离了客观实际,因此停止出版《资本论》2、3、4卷,转而研究人类学。在工人运动方面,提出了工人与资本家共同进行议会竞选,走上了阶级合作道路。并且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由此可见,马克思并非固守原来的理论,而是不断修正错误。由于世人不了解马克思的转变,所以怪罪于他。 Jzxkd:
  这一段很精彩,侯工先生能不能写得详细一点?关于《资本论》出版的故亊,研究人类学的故亊,它们的出处,能说得更多一点吗? 体制内的人谈马列,不能摆脱"政治立场"的捆绑,指鹿为马是常态。对于他们,学术研究就是权术研究,至多在厚黑学教科书中增加几个实例,很难引起阅读兴趣。 侯工先生看来读了许多马列,又是清纯的学术风格,非官办研究所的"学术"可比。 侯工回复:
  马克思于1843年移居到巴黎后,结识了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魏特林、蒲鲁东以及恩格斯,形成了他早期的对共产主义和未来社会的信念。当时资本主义正处在血汗工厂的初级阶段,工厂设备落后,电力还没有在工厂应用,因此主要依靠人力生产(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Siemens)才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发电机)。当时马克思的思想显然是未成熟的。恩格斯说:
  “不成熟的思想来源于不成熟的社会经济。”
  正是这些不成熟的信念使他与恩格斯一起在1848年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的未来社会提出了一幅乌托邦式的虚幻图景。在1847年,他们写作《共产党宣言》时,马克思还不到30岁,而恩格斯在1847年10月到11月间写作《共产主义原理》25个问题时,也才不到28岁。而这两位年轻小伙子所讲的这些空想的原理和思想,却构成了后来各国共产党的主要信仰基础,因此就为这些共产党后来的错误埋下了伏笔。然而,许多研究马克思思想史的学者们和各激进政党理论家们没有注意到,或者即使认识到也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自从马克思1849年移居伦敦开始研究经济学后,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发表的意见越来越少,尤其是到他开始写作一生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阶段,他基本上很少谈论未来社会的理想了。在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只是在第一章最后一节中论商品拜物教中谈到“自由人联合体”的概念时,有一点对未来社会的抽象预测和描述。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末尾,提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
  “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重点是引者加的">
  然而,按照《资本论》三卷的成书时间,三卷成书的次序是:第三卷成书最早,第二卷其次(二、三卷均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编辑出版的,第四卷是在恩格斯死后由考茨基编辑出版的),而第一卷最晚。令人深思的是,在第三卷中,马克思还在许多地方谈了他自己对未来社会的规划和憧憬;第二卷就少了很多,但也还有几处。但到了第一卷,其中只有第一章最后一节中谈自由人联合体了,且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模糊。到1867年之后,马克思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了好转,第一卷出版后收到了一笔稿费,又在他母亲逝世后继承了一笔遗产。这样,马克思本应该坐下来修改、完稿和出版他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和第四卷。但马克思却没有这样做,直到他1883年逝世,他没有再动笔去修改《资本论》的其余书稿,反而去研究俄国公社,并研读历史学和人类学去了,从而留下了《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这到底为什么?原来,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规划与憧憬,是在他30岁之前青年时期形成的,一到他开始研究经济学,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蒸汽机的普及以及电力在工厂的应用,社会经济日趋成熟,马克思的思想也随之成熟了,他觉得自己年轻时的观点是非常幼稚可笑的。经过深刻的反思和修正,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规划和憧憬就变成了他晚年的“思想沉淀”了。主要表现在:1859年马克思对《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提到理论上作了说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说: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后来1866年和1873年发生的两次经济危机,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
  会制度自我调适、自我完善的巨大功能,对马克思的危机引起革命的理论形成巨大的冲击。
  1863年中至1865年底,马克思完成了长达200万字的三卷《资本论》草稿。1867年9月《资本论》第1卷在德国汉堡出版。他本来准备在1868年出版后两卷1 ,19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使他改变了主意。马克思在給友人的信中说:
  “在英国目前的工业危机还没有达到顶峰之前,我决不出版第2卷。
  “仔细观察这次危机,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者和职业理论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必须注视事件的目前进程,直到它们完全成熟,然后才能把它们‘消费’到‘生产上’,我的意思是理论上。”2
  1866年世界经济危机过后,一个部门接着一个部门变成了股份企业。马克思非常看重这一变化,认为股份公司
  “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把资本主义的私有产业实行扬弃”。“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以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会自行扬弃的矛盾,那显然只是作为一个过渡点,以便进入到一个新的生产形式中去。”3
  在股份公司,资本家不再拥有私人企业,而只是拥有私人财产,这份私人财产是用货币量化的企业资产的一部分;他们不再是企业主,而只是企业的股东,公司利润中一定部分的合法债权人。股份公司造就了组织和指挥生产的经理、厂长阶层,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管理者阶层掌握着企业的经营权,使资本家的统治虚幻化。这一项分离是一场和平“革命”,使和平过渡到一种新制度成为可能。
  马克思预言的法国暴力革命在1871年爆发了,这就是巴黎公社起义(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30万巴黎工人和市民组成国民自卫军,进行了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无产阶级革命,与梯也尔政府军对峙血战了72天后惨败。3万多人被屠杀,6万多人被判刑或逃亡,巴黎牺牲了10万优秀子弟。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同意巴黎起义。领导巴黎公社的是布朗基主义者和蒲鲁东主义者,主要是以布朗基为首的布朗基派。恩格斯说:
  为了“消灭阶级和建立不再有土地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制度。”33个布朗基主义者确信:“只要他们愿意跳过各个中间站和各种妥协……日内‘干起来’,政权落到他们手中,那末后天‘就会实行共产主义’。把自己的急躁当作理论上的根据,这是何等天真幼稚!”4
  在股份公司,资本家不再拥有私人企业,而只是拥有私人财产,这份私人财产是用货币量化的企业资产的一部分;他们不再是企业主,而只是企业的股东,公司利润中一定部分的合法债权人。股份公司造就了组织和指挥生产的经理、厂长阶层,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管理者阶层掌握着企业的经营权,使资本家的统治虚幻化。这一项分离是一场和平“革命”,使和平过渡到一种新制度成为可能。
  自从1864年成立国际工人协会以后,马克思意识到“共产主义”并不符合客观实际,在他起草的各种文档中,“共产主义”这个概念便被“社会主义”一词所取代。马克思不再拘泥于暴力革命,提出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有两条道路:
  “在新堡和巴塞罗纳,在伦敦和柏林,工人的组织不可能在一切细枝末节上都是完全一样的。例如,在英国,工人阶级面前就敞开着表现自己的政治力量的道路。凡是利用和平宣传能更快更可靠的达到这一目的的地方,举行起义就是不明智的。在法国,层出不穷的迫害法令以及阶级之间你死我活的对抗,看来将使社会战争这种暴力结局成为不可避免。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国际不会就这个问题下达什么命令,甚至未必提出什么建议。”5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转变是从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开始的。1871年巴黎公社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血战后,欧洲大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普遍采取了让步政策,八小时工作制产生了,保护童工的法律产生了,最低工资保障条例产生了,向业主征收累计税的政策产生了,反垄断法产生了,政府向平民阶层倾斜的财政政策产生了。这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看到了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于是他们多次发表关于和平过渡的意见,使他们的学说更全面、更能反映欧洲国家的实际生活。1872年9月8日马克思在阿姆斯特丹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告诉国际工人协会荷兰支部的追随者和工人们:
  “我们知道,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如果我对你们的制度有更好的了解,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6
  他写《资本论》的初衷是“最后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它永远翻不了身的打击。”7
  但是,严酷的现实改变了马克思的初衷,书越写就越失去了战斗的锋芒,倒象是为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谋划策。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是客观事实,马克思只不过是把那些事实记载在书里罢了。马克思的三卷《资本论》,论证的就是从资本主义的改良之中如何避免暴力而走向和平合法的民主社会主义。
  由于股份公司的出现,使马克思不仅找到了把生产资料“当作共同生产者共有的财产,直接的社会财产”的形式,而且找到了“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所有”,即“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形式,这就是股票。8 股票这种占有方式,是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的资料。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小小一张股票,体现了社会所有与个人所有的统一,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统一,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统一。重建的这种个人所有制,既包括共同占有、个人有份的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由这个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派生出来的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是一种以个人私有为基础的社会共有状态。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对《共产党宣言》的根本修正。怎么重建,按照马克思对股份制的理解,个人所有制应建立在股份制的基础上,让社会所有人持有公司的股票。当股票所有权归属于个人时,体现为个人的生活资料的财产,而当这些财产以股份形式集中在一起时,又成为公有的生产资料。马克思对公有制的定义,就是让自然人拥有生产资料,人人有份,这就是社会化,这就是公有制,而不是政府所有制,但实际上又是个人所有制。
  1、 1867年4月30日马克思致齐·迈耶尔的信中说:“我希望全部著作能够在明年这个时候出版。第2卷是理论部分的续篇和结尾,第3卷是17世纪中叶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史。”那时候他对《资本论》全书结构的设计是三卷四册,第2卷包括第2册和第3册,即后来恩格斯修订的第2卷和第3卷,他那时说的第3卷是现在的《剩余价值学说史》。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544页和第34卷注释204。
  2、《马克思致尼·弗·丹尼尔逊(1879年4月10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345、346页。
  3、《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2版,第504页。 4、1871年7月3日《马克思同<世界报>记者谈话的记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683页。
  5、1871年7月3日《马克思同<世界报>记者谈话的记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683页。
  6、 1871年7月3日《马克思同<世界报>记者谈话的记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683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179页
  8、马克思致卡·克林格斯(1864年10月4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425页。

- THE END -

admin

10月15日18:47

最后修改:2024年10月15日
0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