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修改完毕并上报,预计将很快发布。规划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战略重点和配套制度安排。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坚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在农民工市民化方面,将着力推进解决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和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居住的常住人口市民化问题。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表示,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平均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的高低往往与地区GDP以及农民生活水平高低密切相关。就国内而言,我国城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中西部城镇化水平较低,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进程在国内区域分化较为明显。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进一步促进先进地区发展,还是着力于促进落后地区追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目前来看,东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并积累了产业、技术、劳动力、资金等稀缺要素,能够为城镇化持续推进提供支撑,未来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可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进一步加快该地区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集群水平,进而缩小地区差距,缩小社会整体的贫富差距,更好的维护效率与公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涉及到诸多配套体系改革。其中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等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对于户籍制度改革来说,单纯的将农村户口转移为城市户口并不是很难,难就难在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养老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配套福利。过去农民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把自己或者是子女由农民变成市民,除了托人找关系外,靠自己的就是上学这一合法渠道。现在人们的想法却改变了,因为人们发现单纯的变为城里人并没有得到多少的实惠,尤其是变为小城镇居民后,人们的福利、社保并没有很大的改变,而且随着农村医保的普及,农民的福利待遇逐渐升级。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户籍制度方面的矛盾表现为,农村大学生进城就业想变为城里人,户籍制度卡的很严,费时耗力难成事。农民不能变为大都市的市民当然在买房购车、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差人一等。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城市户籍,本来就处在比农民工稍稍高一小节的金字塔底层,工作面子上的体面,实质上的寒酸。对于农民工而言,要变成大都市居民更是难上加难。
政策上表明放开户籍制度限制,但是政策给的并不是农村户籍人口想要的,人们想要的,政策却多方限制,明显的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之所以政府给的人们不想要,根本原因在于中小城镇对青年就业者,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中小城镇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尚未发展起来,就业机会、发展平台相比较大都市要少得多、小的多,当然留不住人、吸引不了人。对农民来说,转变为中小城镇居民也面临损失宅基地和承包地的损失。在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愈来愈近,幅度愈来愈大,土地愈来愈值钱的情况下,农民不愿放弃土地的心理十分明显。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表示,未来要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的着力点不在于单纯的提高城镇化率,提高市民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而是在于培育有竞争力的中小城镇,在于发展产业,吸引中低阶层劳动力的进入和集聚;另一方面,完善中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城镇交通顺畅、空气清新、住宅空间大、生态环境优的优势,吸引本土户籍、高端人才的驻留,进而吸引外来高端人才的进驻。
数据显示,2013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升至53.73%。但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非农户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仅在35%左右。新型城镇化任重而道远,关键在于产业配套、福利配套以及户籍、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促进等。
中投顾问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