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1世纪“真诚”才是企业的最重要资产

21世纪“真诚”才是企业的最重要资产

admin 2024-10-16 10 10/16

  《知识设计企业》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在“创新经济”的背景下,传统产业要想摆脱以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社会模式,必须发挥审美的能力,即设计的作用,提出了全新的企业和管理模式——“艺术型企业”。艺术型企业,就是从事“知识设计”的企业。所谓知识设计,就是“知识创造×设计”。而艺术型企业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要素就是“真诚”。管理者要思考管理中的真诚以及知识的品质。
  让我们重新来思考,管理中的“真诚”到底是什么。
  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对于管理者来说最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教育(博学或明确的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真诚的品格。他认为真诚是无法靠蒙混换来的。不用说,这种资质正是21世纪的企业所应该具备的。
  “说实在的,新的任务已对明天的经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他必须把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每一项决策都建立在坚实的原则基础之上,他不但应该通过知识、能力和技巧来实施领导,他更应该通过洞察力、勇敢精神、负责态度及真诚品格来领导好他的部门。不管一个人受过什么样的普通教育,也不管他受过什么样的成人管理教育,在将来情况将会与过去不同,到将来最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教育,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人的真诚品格。”(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
  同时,身为一名经理,既要像一个家长,又要像一名老师。这时候,只有对工作上的热爱是不够的。德鲁克认为身为一个人的真诚品格才是起最决定性作用的,甚至断言“欠缺真诚品格的人是不配当一个经理的”。
  21世纪的企业和经营者要在真诚的基础上开展新的革新。也就是说,以真诚为基本点审视顾客和市场,并重新思考什么是创新、创新为了什么这些问题,就能够清楚地知道,创新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个企业的利益。
  具体做到什么才算得上创新成功?实际上这并不存在明确的目的或形态。不应该只看到商品是卖得好还是卖不好,而应该提出并不断构建一个能够生产出持续价值的机制。不管怎么说,创新的源泉毕竟不同于过去形式化的组织,而是个人和集体的感受和洞察。这种主观上的价值会通过产品和商业模式等客观的系统逐渐具体化。这些不是单纯的技巧或工具能够产生的。
  现在大多数的企业,都走到了技术一边倒的研究开发的极限,开始反思分析式的经营和过于偏重管理所产生的问题,并呼吁重新重视第一线主义。而出现这样的动向,也是因为以分析为基础制定目标并疲于与其他企业竞争的管理方式,正在向按照感受和将来的展望、计划,追求只属于自己的市场和便利的管理模式转变。在发展的背后,必须有一个组织,能够协调地创造出知识的信赖感和强大的志向。所以,如果不能够不断地汲取组织中每一个人的感受并揭示出一个超越企业利益的理论框架的意义,就产生不出真正的活力。
  如今不要说理论分析式的判断或决策工具不再管用,如果只依靠压抑人性的严格的系统,也绝对不会看到未来。我们需要解读今后的社会与经济动向,洞察企业的未来。为能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拥有灵活应对未来变化的感性,并具备设计出面向未来的知识方法论或价值的能力。
  笔者以为,是苏曼特拉?戈沙尔教授意识到创新管理的周期,并较早地指出了新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戈沙尔强烈地批判了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理论,认为后者的“五力分析”等竞争框架(由“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买方的议价能力”、“竞争企业间的敌对关系”、“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代替品的威胁”构成)里完全没有反映出作为人的意图和选择。这些要素固然对于固守现状和定位竞争企业(并进行交涉)有作用,但这个理论没有把人类的创新性考虑进去。
  20世纪的管理理论是以市场的高效性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与这种理论相反,戈沙尔也认为经济价值的源泉是知识。于是他指出,为了求得市场的高效性并制造出不完全竞争的状态而分配优先的资本的模型将被取代,必须构建一个以思考如何共享并创造知识为基础的管理理论。并且他认为这种理论又对又好(right and good),归根结底,就是要有真诚的品质。
  生态伦理学
  真诚最根本是要有遵循伦理的态度,而原本所谓的伦理,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作为人应该遵守执行的道义,所以伦理学是关于人际关系的学问。在近代以前科学技术还没有兴起时,伦理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公正以及人道的态度等。但是在科技已经威胁到地球环境安危的今天,伦理的态度所涉及的范围已经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扩大到了人与物的领域。
  例如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制定的《企业行动宪章实施指南》(2007年4月17日)中也提到,企业遵循的伦理,除了面对顾客以及企业之间的公正,还要考虑到与社会的关系甚至与地球环境的关系。
  哲学家、美学家今道友信先生一直主张,“虽然伦理学在历史上是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发展起来的,但必须将其扩展到处理与物之间关系的伦理上去”。并且,他把这种新的伦理学叫作“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 ethics),这意味着人类有责任丰富自然,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更进一步讲,生态伦理学除了包含对“自然”的态度,当然也包括了对待“物”的态度。
  当今在日本“生产制造”的方式大行其道,这当然也是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而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不仅是指对个性化的物品的品质负责(生产品责任),更是指生产制造的本质态度。比如说这些责任也会与今后能够预想到的制造机器人的伦理及生物技术产业里提供物品的机制等密切相关。
  人们对生态伦理学的重视,源自于近代以来人们过分依赖技术和技能,甚至人类本身都不断被当作“物”来对待而产生出的巨大危机感。海德格尔(Heidegger)曾经警告过世人,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在技术性和工具性的环境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变成了像机器或物件一样的“人”,他主张恢复人类原本的存在。
  当年我们只把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作为前提,在那个时代下的伦理没有想到我们有一天会依靠高度发展的技术并生活在人工的环境里。今道友信先生认为,为了人类在近代以后的高度技术化的环境中生存,或为了人类能超越这一状态,需要借助艺术和生态伦理学的力量。
  真诚和艺术对于现代的企业和组织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企业活动中,需要更加积极地吸收生态伦理学的观点。
  本田宗一郎决定引退的瞬间
  日本放送协会制作的纪录片“Project X”的第一期系列第5部,“一台惊动世界的汽车——与著名社长奋战的年轻员工们”(2000年4月25日播放),讲述了本田的研发者们最先达到了美国“马斯基法”规定的严格的尾气标准,并开发出惊动世界的“CVCC发动机”的奋斗故事。
  1969年(昭和四十四年),由于畅销车型发现了缺陷,本田陷入了公司生死存亡的危机。公司以20多岁的年轻工程师为中心,启动了“低公害发动机计划”。面对年轻人们意图采取“改良”以领先其他大公司的技术的方法,社长本田宗一郎执意于开发自主的技术——4年后,该项目把在F1赛车中发展起来的“彻底燃烧汽油”的技术应用到了一般发动机中,通过全新的方法实现了低公害化。
  “这样我们就能成为世界一流的汽车公司!”
  本田宗一郎社长如此欣喜地说道。然而社长的这番话却遭到了年轻工程师们的强烈反对。
  “我们一直的努力都是为了社会,而不是为了战胜什么美国汽车三巨头。”
  听到这番话,本田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于是不久之后他让出了社长的宝座。
  “给孩子们留下一片蓝天”,其实原来是这个项目的口号。CVCC发动机的研发负责人久米是志这样回忆道:
  “说到底,只为公司的话我们做不到这些。我们一直在互相鼓励,这么做是为了社会。这里面有一种使命感。”
  原来在世界为之惊叹的低公害发动机诞生的背后,还有这样一段卓越的社长本田宗一郎和年轻的工程师们超越了年龄和辈分,较量奋斗的故事。
  真诚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像本田的社长和员工们所做的一样,由内向外产生出来的。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企业的领导大张旗鼓地渲染真诚的管理,不禁会感到不适,这是因为真诚的品质包含在每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中,也蕴含在作为知识生命体的组织的发展方式里。
  同时,创新管理对这种真诚品质的要求,也会影响到组织的形式如何。在这种影响下,员工和工作伙伴不再是“公司人”,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而他们能够认可的规划和原则,自然就成了创新的起点。
  本文摘自《精益制造017:知识设计企业》(东方出版社)

http://wfmhw.net/mhw/3332.html

- THE END -

admin

10月16日06:47

最后修改:2024年10月16日
0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