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朋友问到一些关于全流通的问题
所以发一篇自己的文章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斧正
前 言
2001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然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票市场却一路低头向下,开始了持续四年的漫漫“熊”途,市值跌去60%,为什么?自2001 年6 月14 日国务院出台国有股减持办法实施以来,只有17 家企业通过新发或增发减持部分国有股,筹集社保基金23.15 亿元,而代价是股指连跌四成,市值蒸发5400多亿元,下半年与前一年市场筹资规模同比减少1397 亿元。2001 年10 月22 日,迫于市场各方压力,证监会对实施仅四个月的国有股减持突然叫停。宣布暂停减持当天,大盘强劲反弹,为什么?2001年用友软件公司分红,出资8384万元资产的非流通股东一年就分得红利4500万元,红利收益率高达54%,不到两年就能收回投资;而在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以每股36.68 元的价格共计出资9.17亿元认购了2500万股的流通股股东才分得红利1500万元,红利收益率为1.6%,需要61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投资,为什么?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无疑是复杂的,但有一个共同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因素作用其间,那是什么?是中国股市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股权分裂的制度弊端!怎么革除这一弊端呢?答案是:全流通!
一、 什么是全流通问题
(一)、全流通的概念
自产生以来,中国的股票市场就是一个二元化的市场,大量(约占总股本的2/3)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与可以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并存,由此造成的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同股不同价的独特现象,被称为股权分置或股权分裂。所谓全流通,就是消除股权分裂现象,让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获得流通权,改变畸形的中国股市,使其成为一个正常的全流通的市场。
(二)、全流通问题的由来
1、 问题产生的背景
中国股市的股权分裂问题是随着中国股市的产生同时出现的,正是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市场的特殊形态:
(1)、中国股市的正式产生是以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11月26日,同年12月19日开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1991年4月1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并于同年7月3日正式成立)的产生为标志的,二者正式产生的时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前,也在中共十四大之前。当时还没有正式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姓社姓资的争论还普遍存在。
(2)、中国股市产生之时正值89风波发生之后,整个政治气候比较敏感,任何改革的推进都是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的。
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在夹缝中产生的,它的产生是奋争和妥协的结果。没有奋争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股市,同样,没有妥协,也不会有今天的中国股市,它将过早的夭折。
(3)、我国股票市场建立之初的目标是为国有企业改制服务。90年代,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国家试图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改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权代表同家投资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向国有企业投资形成股份,或者以国有企业原有的国有资产折算成股份,形成了国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股。
2、市场建立时存在普遍争议的三个问题
90年代初,人们对搞股份制和发展证券市场存在着“三大担心”:第一,发行股票会不会有私有化的问题,国有股会不会被私有化?第二,发行股票中是否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第三,发完股票后是否会影响到公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这三大担心正是非流通股出现的根源。所以在当初发行股票的时候,被迫采取了折衷方案:对原有的存量国有企业资产,界定为非流通股(包括国家股、国有法人股),股票的发行则采取增量发行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原来界定的资产的基础上,再增发一些股票,原有的股票则变成非流通股。这样以来,第一,没有卖原有的股票,因此不存在私有化的问题;第二,没卖原有的股票,因此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第三,非流通股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确保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现在看来,尽管这样造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出现的严重的价格虚幻,而且不能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等重大问题,但是,如果当时不这样做的话,股份制改革,证券市场的发展可能根本就搞不起来,至少在当时不太可能搞起来。因此,非流通股的形成既是历史的局限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代价。由此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本结构独特而复杂。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ujiu.net.cn/2024/10/30/3896490/
共有 0 条评论